乳腺癌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乳腺癌症状
乳腺癌较早的症状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较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15~20%)和内上象限(12~15%)。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患者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造成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联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引起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癌肿较大者,可以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造成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联接紧密,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不少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腺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腺癌的淋巴性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腺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腺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如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栓塞,可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胸骨旁淋巴腺位置较深,通常要在术中探查时才能确定有无转移。晚期,锁骨上淋巴腺亦肿大、变硬。少数患者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腺转移。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腔积液等症状;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症状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炎性乳癌并不多见,一般发生在青年妇女,特别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栓子。临床特征是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触诊扪及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癌细胞转移早且广,对侧乳房亦常被侵及。预后极差,患者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乳头湿疹样癌极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步移行至乳头皮肤。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变性湿疹样改变,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病变皮肤发硬,边界尚清。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凹陷、破损。淋巴腺转移出现很晚。
乳腺癌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乳腺癌手术治疗:治疗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经有百年历史,目前仍然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腺转移的乳癌疗效较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近些年有不少改良,亦存在许多的争议,目前倾向于尽可能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乳腺癌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术后证实已经有淋巴腺转移,应于手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会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以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道转移的患者,无需常规进行放射治疗,免得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性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病人的年龄,尤其是否已经绝经有非常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病人的治疗:
(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前者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后者用于浑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
(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浑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二甲睾酮,为睾丸酮的衍生物,作用较丙酸睾丸酮强2.5倍,可供口服,150~300毫克/日;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病人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乳腺癌化学药物治疗:对乳癌患者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腺有转移者,虽经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患者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腺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事实上已经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而,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浑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500毫克静滴,隔日1次,10克为一个疗程;噻替哌,1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00~300毫克为一个疗程。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手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
乳腺癌化疗期间应常常检查肝功能和白血球计数;如白血球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