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PETCT显像优势

来源:455医院 时间:2011/09/01 10:40 阅读:960
分享
  临床研究数据:107例乳腺癌患者中,综合PET-CT显像结果、CA15-3、CEA等测定确诊骨转移22例,阳性率20.6%(22/107)。其中无骨痛症状者4例,占18.2%(4/22)。9例为单发骨转移,占40.9%( 9/ 22);13例为多发骨转移,占 59.1%(13/22)。共发现骨转移灶153处,平均每例检出转移灶7.0个。转移病灶分布的部位有:头颅4处(2.6%);胸廓(包括锁骨、肋骨、胸骨、肩胛骨)61处(39.9%);脊柱39处(25.5%);骨盆41处(26.8%);四肢8处(5.2%)。乳腺癌确诊后不同随访年限PET-CT显像骨转移阳性率。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5%~75%,乳腺癌远处转移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

  乳腺癌骨转移PETCT显像的优势

  骨相关事件包括:骨痛加剧或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变形、脊髓压迫,骨放疗,骨转移病灶进展(出现新发、多发骨转移、原有骨转移灶扩大)及高钙血症。

  PET的成像原理是使用葡萄糖类似物F-FDG作为显像剂注入体内,参加人体代谢,从而得以定量反映局部葡萄糖代谢状况,是代谢显像的很好方法。高度恶性的病灶通常较良性或低度恶性病灶有更高的葡萄糖代谢率,相应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

  因此,PET显像可以通过局部葡萄糖代谢活性的改变直接探知肿瘤灶,与需要经过骨矿物转换异常而间接显示骨转移灶的全身骨显像相比,能更早的显示骨髓内小的转移灶,并且可以同时对肺、淋巴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转移灶进行检测,有助于临床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

  PET与CT断层图像进行融合即PET-CT,弥补了单纯PET图像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对病灶进行解剖定位的能力。目前,PET-CT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分期及再分期,并在多种肿瘤,如肺癌、结肠癌胃癌等骨转移灶的检测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用。

  当然,PET-CT在对乳腺癌骨转移灶的检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溶骨性病灶检出灵敏度高,对单纯成骨性病灶的检出灵敏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成骨性肿瘤灶含有的肿瘤细胞成分较少,导致葡萄糖代谢活性较低所致。

  由于FDG并非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即使在肿瘤内部也并非所有的FDG摄取均由肿瘤细胞引起。因此,一些良性病变如活动性结核、骨折、创伤愈合期等亦可导致FDG浓聚,造成假阳性的发生。

  乳腺癌骨转移为血行播散所致,常为多发病灶。肿瘤类型不同,则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亦有所不同。

  研究显示,乳腺癌转移到胸廓、骨盆、脊柱、四肢者较其它肿瘤更为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本文PET-CT显像阳性率为20.6%,绝大多数表现为骨骼局部的异常FDG浓聚,骨质呈虫蚀样、斑片状破坏。随复查年限的增加,出现新的骨异常的表现也在增加。在22例骨转移中,5年内发生骨转移的占50 %,较文献报道稍低。

  PET-CT显像具有高灵敏度并可系统观察全身骨骼的优点,既可观察具有疼痛的骨转移,又可发现无临床表现的早期骨转移灶,对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骨转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为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可加做X线检查、MRI检查、核素骨显像以及病理活检等,则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PETCT热文:哪些职业因素诱发癌症? 发现早期癌症的利器派特CT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PET-CT显像中出现多发性异常FDG代谢增高,结合CT表现的骨破坏或成骨性改变,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并不困难;但对于单发病灶或FDG低代谢病灶则可能增加诊断的难度,这时应辅以X线检查、MRI检查、核素骨显像和血清CEA、CA15-3测定综合分析予以判断,同时要定期随访,长期跟踪,定期复查,以确定所发现病灶的良恶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实的依据。


pet/ct防癌预约电话400-08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