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CT是如何扫描GSD型肝癌
GSD是一组糖原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导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糖原代谢途径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不能正常分解或合成,在组织中沉积结构和数量异常的糖原而致病。GSD患者易合并肝腺瘤,常在患病后20~30年内出现,少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发生肝癌。
患者女,24岁,发现上腹部肿物1个月就诊,外院CT平扫提示上腹部直径约20 cm肿块。患者I型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病史21年。体检:上腹部可触及20 cm大小的肿物,质韧,活动度差。
图1 CT轴面平扫示肝左叶与胃腔之间巨大混杂密度灶,病变大小为20 cm×15 cm×20 cm,其内散在小结节样钙化;
图2 CT冠状面门静脉期像示增强后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迂曲增粗的血管影,局部可见血管池,边缘似见低密度的包膜,中心大片状坏死;
图3 CT轴面延迟期像示病变强化程度下降,边缘包膜可见强化,病变中心见不强化的大片状坏死区;
图4门静脉期很大密度投影重组示病变的引流静脉为肝左静脉;
图5 肝Ⅶ段可见明显强化的结节影
CT扫描的主要征象为:平扫病变一般为等或稍低密度,昂示欠清,如果伴出血其内可见密度增高区,动脉期病变明显强化,如果病变较大,其内可呈多发的结节状改变,病变强化不均匀,肿瘤内可见迂曲增粗的新生血管,局部可出现血管池,病变边缘可见不强化的包膜,延迟期病变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边缘可见明显强化的包膜,部分病变周围可见多发的卫星结节灶。
此患者,平扫肝脏体积增大,肝左叶外生性巨大混杂密度灶,病变大小为20 cm×15 cm×20 cm,其内散在小结节样钙化(图1),增强后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团块影和迂曲增粗的血管影,中心可见片状不强化的坏死区(图2),延迟期病变强化程度下降,边缘可见强化的包膜。
病变由肝左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汇入肝左静脉(图4),病变累及门静脉左支。肝内散在多发大小不等的等密度灶,增强后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仍高于肝实质,病变主要位于肝Ⅱ、V、Ⅶ、Ⅷ段,很大者位于肝Ⅶ段,大小为3。2 cm×2。2 cm×3。0 cm(图5)。
本例患者有GSD病史21年,术前元肝腺瘤病史,影像表现为肝左叶的巨大外生性肿块和肝内散在的多发病变,两者在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上都不同。肝外生性病变较大,血供丰富,其内可见新生的肿瘤血管,中间伴大片坏死,符合肝恶性病变表现;而肝内的多发小病变在大小、形态和强化方式上都与肝腺瘤难以鉴别,而病理结果显示二者都是高分化肝癌,这导致了对GSD患者肝脏占位术前鉴别诊断的困难。
除了CT,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还有B超、MRI和PET CT。GSD合并肝癌患者的超声主要具有以下征象:肝脏明显增大,肝内可见类圆形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物,边界清楚,有包膜,病变一般多发,超声造影显示早期病变从中心向周边明显强化,晚期病变强化减低,呈低回声。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像显示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早期病变明显强化,肝细胞期强化减低呈低信号。PET CT能较好地鉴别GSD患者肝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肝占位性病变中高浓聚区病变提示恶性潜能。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