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临床肿瘤教学人文素质3
近些年,医患关系持续恶化、异化,其直接根源是当前医疗体制不完善、社会舆论环境不良;但也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深刻关联。医学科学化与专业化的负效应引起医生对疾病实施单向治疗,而非人文的、医患的双向沟通过程,从而造成医患话语隔膜和沟通障碍,在诸多现实因素的作用下诱发或加剧医患矛盾。重新审视现有医学观的不足,彰显医学活动的人文特性,充分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在卫生部倡导的癌痛规范化诊治中,笔者作为病房的无痛医生和临床肿瘤学教学负责教师深刻体会到,在创建无痛病房及带教过程中能显著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癌痛规范诊治目标凸显医学人本思想
在恶性肿瘤的临终关怀中,癌痛规范诊治目标包括:凸显医学人本思想、有效缓解疼痛、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很大程度地提高病人躯体功能和满意度、全面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尽量减低治疗成本。治疗方案的重点在于对临终患者癌痛的控制和情绪支持,以及对家属的心理辅导。目的是希望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较后一段路。在临床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充分了解癌痛规范治疗目标,其不同于其他疾病单单以治疗疗效评价为标准。而是以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病人的“社会人”詹陛为诊治目标。
4癌痛规范诊治流程,加强医、护、病人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和合作
病人是癌痛的体验者,自我评估的主体,镇痛的主要执行者;家属是癌痛诊治的重要参与者;医护人员是病人及家属的主要指导者、教育者和权益的维护者。三者在疼痛管理中协同作用极其重要,医、护、患良好的沟通可以让病人更好地表述自己的疼痛。因而,需要医护、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教育、帮助和合作。
5多策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5.1定期举行公开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①每月举行湘雅讲堂,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杨雨、著名民俗摄影家老后、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郑焱教授、长江学者杨培增教授,以及院士名医等作讲座。内容涉及文化、历史、人文、伦理学、医学和哲学等。并举办“医患沟通艺术技巧”“我的从医”等主题活动,展现宽厚、博爱的行医态度,开放、多位的思想方式,充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
②走出医院,从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修养。每个学期举行4次活动深人基层医院、福利院、孤儿院。基层医院有许多晚期恶性肿瘤姑息痛治疗的病人。通过让医学生给基层医院医生讲座、现场癌痛诊治、答疑和给病人健康教育等,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睦。并在护理照顾老人孤儿的活动中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③开展人文知识、沟通技能大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每半年举行“医患和谐、“假使我是病人”“假若我是病人家属”相关主题的演讲、沟通无限”技能比赛等。由组织者收集临床工作中特别是癌痛规范诊治中常见的沟通问题,通过现场抽题、情景模拟、换位思考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学生在各项比赛中都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④举行癌痛病人的医患沟通活动,以及癌痛病人的健康教育活动,面对面体会感受病人的的真实情感,让医学生建立“人文关怀”的自觉心理活动。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