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误诊大肠癌案例
大肠癌是我国常发的癌症。复发率比较高,而早期发现复发的癌灶,除了临床常规的血液检查外,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有超声,CT和磁共振,而FDG-PET对于病灶,尤其是对于大肠癌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PET/CT相对于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来说,相对比较新,对于很多疾病的PET/CT表现的认识相对较浅,在 AMJ CASE REPORT网站上发表看一则被误诊为大肠癌的病例,希望可以给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有所启示。
一名69岁患者,5年前因体检时发现大便隐血和多项检查指标异常来胃肠科会诊。患者自述既往体健,无腹部及盆腔病史。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结肠肿瘤并官腔狭窄,结肠镜镜头无法通过。活检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CT检查示无浆膜侵袭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II期。
患者行结肠癌治疗术,周围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标本显示癌灶已经侵蚀浆膜层,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征象,提示手术将癌灶完全切除。术后患者每3个月来医院进行血生化复查,每6个月行腹部CT检查。
术后一年半后CT检查结果显示腹主动脉分叉处左侧见一边界模糊,非肿瘤性病灶,血供丰富(见下图1A)。考虑为术后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随后几次复查发现该病灶的形态逐渐改变。术后三年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体积增大,但放射学医生依旧认为是良性病变。
术后5年复查,上述病灶在CT上呈实性肿瘤样改变,其内可见骨针形成,怀疑为结肠癌术后局限性复发。但在临床癌胚抗原和CA199的肿瘤标记物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为了证实恶性肿瘤的存在,患者行FDG-PET/CT检查。检查结果如下图,上述病灶呈明显高FDG摄取,除上述病灶外未发现其他存在病灶,诊断为局限性结肠癌复发。
随后患者行手术切除,病变位于左侧输尿管与腹主动脉及分支之间。术后标本肉眼观可见肿块由结缔组织组成,包括白色和坚韧的疤痕。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为良性脂肪组织,包括纤维血管成分。
结肠癌一般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有83.2%的复发病例一般发生在3年以内,而发生在5年后的较为少见。如果复发,再次手术切除,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在对结肠癌术后的复查中,一般采用的影像学手段超声,磁共振,CT。很多的相关研究显示FDG-PET/CT在诊断结肠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如有疑问,欢迎拨打华体会手机娱乐 热线:400-082-1008.
阅读:肺癌的PET-CT图像触目惊心 PET/CT诊断淋巴瘤案例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