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分子靶向药的基本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分子靶向类药物的研究和使用愈发广泛和深入,除吉非替尼和伊马替尼外,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厄洛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多种分子靶向类药物相继问世。目前还有很多分子靶向药物正在前期实验阶段或后续临床研究中,可以预计在未来的肿瘤化疗发展中,除了细胞毒类的传统化疗药物外,分子靶向类药物的使用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此类药物将使癌症治疗取得更多的突破性和革命性的进展。
众多相关的研究报告也显示,随着对分子靶向类药物的研究日益深入,对此类药物的狂热也逐渐转向冷静、理性的思考。必须注意的是,分子靶向药物很讲求个体化,即因人而异,有的人用后很有效,有的人用后毫无效果,不能盲目使用。如果患者不具有某种分子学特征,就不必花大量的金钱使用那些不能带来收益的药物。
比如吉非替尼,其更适用于亚洲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而伊马替尼更适用于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利妥昔单抗更适用于CD20阳性的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曲妥珠单抗则更适用于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等等。
此外,分子靶向药物在不同肿瘤类别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让白血病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就把其对白血病的治疗称为分子靶向治疗的“亮点”;分子靶向药物使许多的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受益,就把其对肺癌和乳腺癌的治疗称为分子靶向治疗的“主战场”;而因为分子靶向药物在胃癌治疗领域表现不佳,就把其对胃癌的治疗称为分子靶向治疗的“盲区”。
我们还应该注意,分子靶向药物依然存在着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的问题。如临床实践证实了伊马替尼对9%~13%的患者治疗无效,在治疗初期出现疾病进展,这属于原发性耐药;有40%~50%的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初期有效,但由于继发性耐药的出现而至疾病进展。因此,这些分子靶向类药物虽然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也还存在着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包括费用高昂等,在临床使用中必须慎重,科学取舍。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