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神药吗?
说起阿司匹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有抗凝作用,是心肌梗死发病时的保命药之一, 也可用于防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它有消炎镇痛的作用,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一种,能治疗一些炎症如川崎病、心包膜炎、风湿热等。【虽然现在有很多新一代的NSAID,已取代了很多阿司匹林在抗炎和止痛上的治疗用途。】
阿司匹林的历史
阿司匹林是一个古老的药物, 它衍生于柳树皮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早在2400多年前,柳树皮就被用来治病。相传,希波克拉底曾用它来治头痛和发热。
1763年,牛津大学的爱德华·斯通第一次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1853年,化学家查尔斯·格哈特将水杨酸钠以乙酰氯处理,第一次合成出乙酰水杨酸,也就是现在的阿司匹林。
1897年,德国医药公司拜耳开始研究乙酰水杨酸的医疗用途,并在两年后,以阿司匹林(Aspirin)为商品名,将此销售至全球。
从此,阿司匹林跃升成为使用较广泛的药物之一。每年的消费量约40,000公吨。阿司匹林位列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是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
目前,拜耳公司在很多对于“阿司匹林”一名的专利权已经过期,或是已经卖给其他公司,所以阿司匹林极为便宜。由于阿司匹林不是处方类药物,在美国的大小食品药店,4美金左右就能在柜台上买一年(365粒)的小剂量阿司匹林(81毫克规格)。
老药有新惊喜
阿司匹林可谓是“神药”,因为它虽然很古老,但有一些特殊的属性,近年来医药界对它的研究热情丝毫不减,它也确实总是带来惊喜。
比如,阿司匹林是一个根据剂量有不同功效的药物:它在低剂量时(75毫克-100毫克)只有抗血小板(抗凝)和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在中等剂量时就开始有镇痛的效果(300毫克-1000毫克),在大剂量时则会出现消炎的作用(1000毫克以上)。
再来看看较近的一些研究成果:
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病率,甚至在元分析(meta analysis, 一种把所有文献结论进行归纳整合的统计方法)中发现,能降低所有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日即使是服用小剂量(75毫克)的阿司匹林,亦能达到此功效。
骨科手术后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防止血栓的药物有很多,从注射的抗凝药物如依诺肝素,到口服的华法林,都有很强的抗凝作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也许同样有效,而且阿司匹林用起来又便宜又简单。现在,很多把阿司匹林与其他抗凝药相比的临床研究, 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临床上术后抗凝的药物也是五花八门,但阿司匹林被重新摆上台面,作为一个可选的合理药物。
我需要吃阿司匹林吗?
2016年,美国预防工作组(USPSTF) 发布了一项 :“ 在满足以下条件的特定人群中, 每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大肠癌的风险。 ”
* 小剂量:美国一般规格是81毫克,国内为100毫克
这个 “以下条件” 包含了很多内容:
年龄50-59岁
+
10% 以上的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个是根据大型人口研究后得出的算法,根据病人的年龄,血压,吸烟史,及是否有糖尿病等多个指标算出一个概率)
+
没有增加的出血风险
+
至少有10年的预期寿命
+
愿意至少持续吃阿司匹林10年。
搞个 ,为什么那么繁琐呢?严谨的科学有时真让人抓狂。
这个 ,其实考虑进去了阿司匹林的风险【出血的危险】和相对功效【要长期吃,在有风险的人群中吃才有用】。
较终落实在临床上, 还是一个词:因人而异。
阿司匹林虽然“神”,但也不是百利无一害。是药就有副作用。比如,阿司匹林 较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出血,特别是能引起胃溃疡而导致消化道出血。这是不可忽视的大副作用。
就在一个月前,知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属于临床试验中可信度比较高的一种),来测试阿司匹林对糖尿病人群中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较后得出结论:阿司匹林虽然防止了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但是也导致了一些主要的出血副作用。 所以,功过相抵,自己看着办吧!
正因为近年来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很多神奇功效,但又有一些不可忽略的副作用,阿司匹林在美国有许多“off label use“ (标签外的应用)。什么是“ 标签外的应用"呢?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应用没有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的批准,无法贴在药品标签上(label),但是由于医学界普遍认可它在这个应用上的疗效,所以医生们在临床行医上会用到,不属于滥用药范畴。
阿司匹林 标签外 的应用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消炎,房颤病人的中风预防,无症状的劲动脉狭窄(有症状是,就需用强度更大的抗凝药物), 预防大肠癌,心包膜炎,周边动脉疾病,妊娠毒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髋关节和膝盖置换手术后的抗凝, 等等。
说了那么多,希望大家不要真的认为阿司匹林是神药。
总结一下:阿司匹林是个很有用的药,但具体应用时,要和医生讨论,结合个人情况进行风险和好处的评估。药不是越新或越贵、就越好,看阿司匹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