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手术期放疗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大细胞癌、腺癌、腺鳞癌等。对其的放疗多与手术治疗综合应用。放疗还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与手术综合治疗的适应症
(1)中央型肺癌病灶易侵犯纵隔内器官,常使手术不能切除。
(2)手术野内亦有肿瘤种植。
(3)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手术难以切除。
(4)病变容易侵犯血管,单纯手术时术中容易促进转移。
(5)单纯放射治疗后原发灶残留或复发的机会很高。
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与手术综合治疗的应用
(1)手术前放疗:
优点:手术前放疗被认为放疗能让原发灶肿瘤体积缩小,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和重要器官癌性粘连程度减少,因此能令一些在技术上不能切除的肿瘤变成能切除,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其次由于肿瘤在放疗后缩小,有可能令手术范围缩小。如单纯手术需要全肺切除,手术前放疗后有时可改为肺叶切除,扩大了手术适用证。除此以外,放疗后肿瘤血管闭塞、癌性粘连为纤维粘连,从而使手术中出血减少,手术难度降低。
缺点: 定位不易准确,放射野大,往往伤及健肺,损害肺功能,而且放疗可使肺部粘连增加,放射野内胸膜增厚,肺门分离困难,使治疗相对地变复杂,疗程长,费用昂贵。
目前采用的手术前放疗方法
①低剂量短间隔;术前照射50~20Gy,分1~10次完成,照射后间隔1~7天作手术治疗。
②中等剂量中等间隔:适用于治疗肺上沟瘤,用前后对空照射30~35Gy,分10~15次照射,间隔4周手术切除。
③高剂量及间隔6周后手术:小野给高剂量达55Gy、5.5周,可大大提高切除率,对不能切除的病例可以使5年生存率提高15%,但剂量超过60Gy、5.5~6周,间隔时间超过8周后再行手术,会增加合并症。上海hth官网注册 1975年和1984年两次报道了手术前放疗的结果,病例数分别为32例和68例,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3%和81%,3年生存率分别为22%和33%,5年生存率为15%(1984年)。一般认为,手术前放疗对某些选择的患者有益,然而对手术前放疗能否提高疗效评价不一。现在的观点是常规作手术前放疗肯定不好。可是,对一部分经选择的患者手术前放疗可能有利。
(2)手术后放疗:
优点:对手术未能清除全部肿瘤组织而未发现远处转移者,可行手术后放疗。这类患者手术时应在肿瘤残留部位用金属小环或夹子作标记,并详细记录肿瘤情况及解剖标志便于定位。放射野应准确包括肿瘤区,面积无需过大。放疗在手术后一般情况恢复后即可开始,在没有肉眼可见的残留肿瘤情况下,剂量可低于一般治疗量,如45~50Gy,5~6周。
缺点:对手术后放疗能否提高局部肿瘤的控制率和生存率,目前仍有争议。
总而言之,手术后放疗与同期单纯手术疗效相比,主要提高了淋巴腺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手术后放疗对病理证实手术切缘阳性、肺门和纵膈淋巴腺转移或肿瘤残留于胸腔内的病例,能提高生存率。
(3)手术中放疗:
优点:由于手术和单纯放疗均有一定限度,假使癌肿侵犯大血管,手术难以治疗性切除,处于细胞水平的亚临床病灶,手术不易奏效,病灶可能有残留,体外放疗高剂量往往造成放射性肺炎,心脏和脊髓重要器官亦不能耐受高剂量。手术中放疗有益于克服两者的局限性,即可在直视下直接照射术后残余病灶、亚临床灶,而不发生合并症。胸部手术均采用侧卧位,手术中照射会包括肺和器官一部分在内。手术中放射剂量,肺和气管耐受量为30~50Gy,一般认为手术中放疗30~40Gy相当于分割放疗的60~70Gy。根据上述生物效应推算一次剂量宜给15~25Gy。
(4)治疗性放疗:临床就诊的患者中70%~80%因病灶不适于手术或患者剖胸手术禁忌证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这些患者中需要一般情况尚可(Karnofsk评分≥60分),都可接受放疗。
治疗性放疗可给予没有远处转移、肿瘤局限于胸腔(即病期早于Ⅲ期)且预计放疗范围<150cm2、者,放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0%~50%、10%、5%。大多数患者均在治疗后1年内死于局部未控制或远处转移。需要指出的是做单纯放疗的患者都属于Ⅲa期,倘若对病情早的病例作放疗,则疗效将大大提高。对胸腔内病灶太大,放射野>150cm2、、肺功能严重损害或已经有转移的患者可给以姑息放疗,意在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延长患者生存期。
治疗性放疗的剂量,有报道说原发灶剂量40Gy,中位生存期9个月,大于60Gy为12个月。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