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升血就可以诊断出肝癌
只要抽取1毫升的血液,对于小于2厘米的肝癌诊断准确率高约9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现了一种迄今为止特异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综合优势较为明显的肝癌诊断新方法,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肿瘤领域较知名的学术期刊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并配发编者按,有望改变目前肝癌筛查传统方法,大大增进肝癌早发现、早诊疗,提高病人生存率。
肝癌因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全世界5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病人发生在我国。肝癌起病隐匿,超过60%的肝癌病人在初次就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从而失去治疗性治疗的机会,总体5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诊断标记物为甲胎蛋白,简称AFP。但是,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不十分理想,在妊娠妇女、肠胃道肿瘤、生殖腺肿瘤、急慢性肝炎等人群中也可能升高。而且,临床上有40%的肝癌病人甲胎蛋白并不升高,呈现阴性。因而,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诊断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分子标记物,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病理系合作,经过3年攻关,终于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了由7个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对于小于2厘米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对于甲胎蛋白隐性的肝癌的诊断正确率高达88%。
课题组研究发现,某些血浆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量在肝癌病人与正常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别,通过高通量的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到7个肝癌相关的血浆微小核糖核酸。论文第一作者周俭教授说:大家都知道,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是我国大多数肝癌病人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采用了3种不同的人群作为对照,包括健康人、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病人,将肝癌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人群均纳入了对照组,筛选出的微小核糖核酸能将肝癌与各类对照人群识别开来,更适合临床应用。
据论文通讯作者樊嘉教授介绍,这一全新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微小核糖核酸在血浆中能耐受RNA酶的降解,非常稳定;其次,检测方便,只要抽取1毫升血即可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创伤性小,利于连续动态检测和人群的大规模筛查;此外,检测技术要求简便、成本低,仅100元左右,易于推广应用。“尤其是新方法可以诊断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使一大批原来由于缺乏有效诊断而失去治疗机会的肝癌病人得到及时治疗。与我国肝癌病人普遍5年生存率约7%相比,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往往可以通过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获得治疗,5年生存率高于90%。” 目前,这一成果正在申请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的专利。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研制含有7个微小核糖核酸检测探针的微芯片,在肝癌高危人群中开展大规模的筛查。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