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指导治疗肾细胞癌
肾细胞癌是原发于肾脏的较常见恶性肿瘤,占肾肿瘤的80%~85%,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
进展期肾癌患者对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是否只能束手待毙?随着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西替尼正式获批在中国上市,过去接受过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进展期肾细胞癌(RCC)的成年患者,有望获得新的治疗机会。
随着靶向治疗药物 VEGF、VEGF 受体和 mTOR 的出现,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得到了一定改善。目前已经批准和可以应用的 mTOR 抑制剂包括坦西莫司和依维莫司;VEGF/VEGFR 靶向药物包括贝伐单抗、舒尼替尼、索拉菲尼、帕唑帕尼和阿西替尼。由辉瑞在德国生产阿西替尼是一种强有力和选择性二代 VEGF 受体抑制剂,目前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都已经批准了该药物应用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对既往治疗无效)的治疗。
既往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中所进行的临床研究提示,与接受索拉菲尼的患者相比,接受阿西替尼(二线治疗)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在本研究中,来自于美国 Baylor Sammons 肿瘤中心的 Thomas E Hutson 等进行了一个 3 期临床研究,以确定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中,阿西替尼和索拉菲尼的治疗效果,并将上述两种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本研究的结果发表在 Lancet oncol 10 月的在线期刊上。
c-kit基因检测
目前认为kit获得功能性突变是发生GIST的重要机制。其中在kit基因编码近跨膜结构域11号外显子中的突变较常见,占50%~92%,此外在胞外结构域的9号外显子、激酶结构域的13号外显子和磷酸转移酶结构域的17号外显子的突变分别占8%~13%、0%~4%和0%~4%。其中11号外显子的突变形式多样,包括框内缺失突变、点突变和框内串联重复(Identical Tandem Duplication,ITD)插入突变。国内有关GIST分子检测的报道还很少。我们在145例GIST中检测到70%的患者发生kit突变,其中63%为11号外显子突变,5%为9号外显子突变,13号和17号外显子突变分别仅占1%。基因突变情况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或分期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与目前多数报道一致。kit突变本身是否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指出,具有11号外显子点突变者较缺失和插入突变者生存率高。
已有资料证实,kit突变的位置可影响GIST对伊马替尼的反应。突变在激酶位点的病例对抑制剂并不有效。幸好大多数kit突变都位于调控区,这使抑制剂能有效封闭酶位点,而且11号外显子有突变者与没有突变者和9号外显子突变者相比,对伊马替尼的部分缓解率明显提高,平均生存期延长。因此,检测患者手术标本中c-kit基因突变的情况对判断应用伊马替尼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通过癌症基因检测指导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进展期肾癌的标准治疗。由于肾癌转移病灶的部位和数量、病人的状态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不同,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舒尼替尼为代表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超过两年,因而被国内外知名指南均 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前列治疗。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