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的诞生历程让人惊叹
PET/CT的诞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阻碍放射性核素影像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解剖标志,使分子病变难以解剖定位。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做的较早努力当属1961年将头颈部碘131闪烁扫描图与X线平片重叠显示,成功地将孤零零的一个碘131浓集影定位于舌根部的肿物处,确诊其为具有正常摄碘功能的舌根部异位甲状腺,避免了手术切除及其严重后果。以后的努力是对来自不同仪器的分子影像和MR影像进行软件融合。这种融合技术成功地用于刚性器官,对脑功能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在常规使用。但此法较难用于随时间发生生理性运动的胸腹部脏器。
1998年,GE公司在G.Muehllehner等研究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将单层螺旋CT安装在核医学影像设备上的仪器,使受检者平卧在一张检查床上几乎同时进行PET显像和CT扫描,不仅可以分别获得两种图像,并且可以实时得到两者的融合图像。这种影像融合是通过组合两种成像设备为一体的多模式成像系统而实现的,故称为硬件融合(hardware fusion),适用于全身所有部位,实为融合显像的里程碑。但因所用核医学影像设备和CT皆属低档产品,空间分辨率,清晰度和显像速度都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尽管因其新颖而价廉。曾一度成为市场和应用热点。但真正开启有临床实价值的融合显像时代的当数紧随其后的高端专用 PET/CT的问世。
1995年,D.W. Townsend等三位科学家由日内瓦转到美国匹茨堡大学开始为期3年的研究,即将专用PET和螺旋CT组合为一体的PET/CT,经过300余例的临床试验后,于1999年6月在美国第46届核医学年会上发布其原型机成功,展示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影与CT图像融合后大大提升了它的可读性,使核医学界大为振奋,被大会总结报告人H N Wagner教授誉为“年度风云影像”。次年(2000年)义被知名的《时代》杂志《Tlme》评为三项“年度风云发明”之一,也是唯一有关医学的项目,刊登在2月4日出版的第49期上,引世人瞩目,同期,法国Sopha Medical Vision公司也开发类似的系统Positrace,潘中允教授曾有幸应邀参加过该机的设计讨论,后由GE-SMVI研制的原型机,于2000年5月安装在Rennes大学肿瘤中心由P Bourguet教授主持试用,其使用经验在《PET诊断学》有所介绍。2001年首台商业PET/CT安装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正式使用。接着,GE、 Siemens和Philips等公司义陆续推出多款高灵敏、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和具有更多功能的高端PET/CT。
经过短短的3年,2004年全球已安装400多台,2005年仅一年又售出500多台,2006年,2007年的论文数达318篇(不包括单独PET论文数).已赶上各种SPECT论戈的总和(300)。各占全部论文数的20%.我国至2007年也已拥有PET/CT近90台,分布在除海南,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的个全国各地使用。
从以上还可以看出,在PETCT的带动下,其他的融合影像设备也在逐年发展,如高端SPECT/CT 于2004年上市,小动物ECT/PET/CT已投入应用. PET/MRI原型机正在试用中。我国也引进了8台高端SPECT/CT,并已自行研制成功小动物PET。所有这些组合设备为分医药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建立了广阔平台,难怪H.N,Wagner教授“Molecular Imaging Thriving all over the World”(分子影像在全世界兴旺)作为2007年美国第56届核医学年会所作总结报告的标题。他在2001年美国核医学年会上关于十年后有可能所有影像都是融合影像的预言也逐步实现。单是美国又新增240台。这几年PET/CT的售出量占整个PET售出量的80%~90%,PET/CT取代单独PET 已成定势。随着PET/CT的大量增加,PET显像人次以20%-30%的速度增长。仅美国于2005年包括单独PET和PET/CT的年全身显像达 140万人次。从实为较盛大的国际核医学会议的美国核医学年会PET/CT参会论文数的逐年直线上升也凸显这种兴旺。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