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患者治疗前要的检查
垂体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它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在垂体瘤治疗前要做好哪些检查工作呢?
垂体瘤应做哪些检查?
1. 激素测定:
由于不同的功能腺瘤分泌的垂体激素不同,相应的垂体激素分泌情况各异。
评估腺垂体内分泌功能检查结果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①腺垂体激素都是呈脉冲式分泌和释放的;
②影响腺垂体激素分泌的因素较多(特别是PRL),分别有抽取血标本的时间,是否进食,有无应激,睡眠状态还是觉醒状态,年龄及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影响等;
③怀疑某一垂体激素分泌异常时应同时全面检测其他腺垂体激素,必要时考虑作动态试验,如节律试验,激素的兴奋和抑制试验,以协助诊断,同时应该注意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必需结合才能作出正确诊断,两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④有无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相应的临床症状,解释某个腺垂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必需把它作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中的一个环节进行整体分析;
⑤由于腺垂体激素正常值范围在各实验室因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不同等原因此不完全一致,因而结果的解释只能依据所作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⑥血循环中腺垂体激素组分的不均一性可以造成其免疫活性和生物活性不完全一致,引起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
⑦激素值与腺瘤的大小及临床症状不一定平行,后者取决于病程的长短、激素的类型、瘤体有无退行性变、其他影响激素活性的物质和囊性变等。
阅读:【癌细胞高分化和低分化解析 脑膜瘤临床常见诊断方法介绍】
2. 影像学检查:
(1)MRI:
垂体瘤的影像学检查宜优选MRI,因其敏感,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可以识别视交叉和蝶鞍隔膜,清楚显示脑血管及垂体肿瘤是否侵犯海绵窦和蝶窦、垂体柄是否受压等情况,MRI比CT检查更易发现小的病变。MRI检查的不足是它不能如CT一般能显示鞍底骨质破坏征象以及软组织钙化影。图1所示为正常垂体MRI。
垂体微腺瘤在T1加权像表现为一圆形低密度信号影,而在T2-加权像则为高密度信号影,垂体柄一般偏离肿瘤侧。大腺瘤常和正常腺组织的密度信号相近,其内多含有出血灶或囊肿。MRI常用Gd-DTPA(钆-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作增强显影检查,较好做动态增强扫描,能极大地提高垂体瘤的检出率.。正常垂体组织在约30min后可出现增强显影,腺瘤出现增强显影的时间不但非常慢,而且较持久。腺垂体内出血征象在MRI检查时可因出血时间长久和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显示不同特点。1周以内的急性出血灶由于含有脱氧血色素在T1加权像其密度信号和腺垂体一致,在T2加权像呈现低密度信号影。由于从周边往中心渐渐形成高铁血色素,1至4周内的亚急性出血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为高密度信号影。4周以上的慢性出血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信号影,其周围有一圈由含铁血黄素形成的低密度环影。正常人视交叉80%位于垂体窝的正上方且MRI显示较为清楚。海绵窦位于垂体两侧并与腺垂体密度信号相近。其内有第Ⅲ、Ⅳ和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的支和第2支,它们的密度信号强度均低于腺垂体。海绵窦内的类圆形信号缺失区即是位于其内的颈内动脉。MRI的不足是不能显示骨质破坏和组织钙化。
(2)CT:
常规5mm分层的CT扫描仅能发现较大的垂体占位病变。高分辨率多薄层(1.5mm)冠状位重建CT在增强扫描检查时可发现较小的垂体瘤。中枢性尿崩症病人垂体后叶可不呈高密度影。下丘脑漏斗部位于视交叉后面。
(3)X线平片:较大时平片可见蝶鞍扩大、蝶鞍的各个直径均增大、鞍壁变薄、鞍底下移、鞍背骨质破坏,前后床突变细而使鞍口扩大。侧位片见双鞍底。
(4)应用于鞍区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也发展迅速,如正电子断层扫描(PET)、111铟-二乙烯三戊乙酸-奥曲肽(111In-DTPA-octreotide)扫描以及123碘-酪氨酸-奥曲肽(123I-Tyr-octreotide)扫描已开始用于临床垂体瘤的诊断。 3. 其他检查:
垂体瘤的特殊检查主要指眼科检查。眼科检查包括视野检查、视力检查和眼球活动度检查。肿瘤压迫视交叉或视束、视神经时可造成视野缺损,或伴有视力下降。垂体肿瘤侵犯两侧海绵窦时可造成眼球活动障碍、上眼睑下垂、复视等(海绵窦综合症),动眼神经较常受累。垂体瘤病人常出现脑神经受压的表现。第Ⅰ对至第Ⅵ对脑神经均可受累,必要时尚须进行嗅觉检查及面部感觉检查。如肿瘤破裂出血、累及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检查也有助于病情的判断。
岩下窦静脉采血标本检测血浆ACTH水平,并与周围静脉的血浆ACTH水平作一比值。如比值大于2则提示为垂体ACTH瘤;如比值<1应考虑为异位ACTH综合症。这种静脉插管测ACTH浓度梯度的方法有助于ACTH瘤的确诊,是皮质醇增多症病因的鉴别诊断手段之一。
阅读:【脑肿瘤常见特异性检测方法 脑脊液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