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的综合治疗新进展

来源:医生在线 时间:2010/12/10 15:10 阅读:431
分享
  脑转移瘤患病者的预后与初期诊断有非常大关系,因而各科医生对恶性肿瘤脑转移应该造成充分的重视,把握合理的治疗时机。对于早期诊断脑转移瘤的意义,也许下面两个病例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例乳腺癌骨转移病人,在骨转移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言语障碍,检查结果提示弥漫性多发脑转移,病人甚至来不及完成全脑放疗就去世了。另一例乳腺癌病人曾在化疗后自述头晕,但临床上造成头晕的原因许多,医生是在后来检查时才意外发现病人脑部有一个很小的病灶,经过合理治疗后病人至今仍健在。

  目前,脑转移瘤的优等诊断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其优点体现在对水肿和较小病灶的诊断上,而CT(包括增强CT)往往容易造成漏诊,特别是对于脑膜病灶。而且原发肿瘤部位(如肺、乳腺、肾、结直肠等)不同,诊断及后续治疗的情况也有所差别。因而,今后假若能针对不同的原发肿瘤,建立相应的临床危险因素模型,就可能对高危病人及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同时避免对部分低危病人的过度诊断。

  目前,脑转移瘤的治疗选择包括手术、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如γ刀、化疗、X刀等)、支持治疗、原发华体会手机娱乐 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策略多因首诊医生不同而不同,而且不同科室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上也有分歧,因而如何对脑转移瘤病人开展规范化综合治疗是当务之急。

  在放疗领域,争论的焦点多集中于γ刀治疗后是否应联合全脑放疗以及二者的先后顺序等问题。而对于脑转移灶比较小的病人,如何在手术和γ刀间进行选择也是热点之一。
  近些年来,γ刀因其创伤小、并发病少等优点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在没有明确诊断为脑转移瘤的情况下,不应轻率地进行γ刀治疗,因为这样可能造成无法进行病理诊断从而引起误诊或过度治疗,而手术有时可能既明确诊断的目的又达到病灶切除。

  目不过临床上还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除此以外,药物治疗也应有其自己的机会,但因为多数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仅部分可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如一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病人,在经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后出现脑转移,予以放疗但再度复发后,遂给予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病情得到改善。但须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也应掌握必要的时机,药物治疗多适用于未出现严重脑转移瘤相关症状者。

  WBRT    恶性肿瘤多发性颅内转移的标准治疗是全脑放疗(WBRT),在美国放疗肿瘤学协作组(RTOG)的随机对照研究中,WBRT的近阶段客观有效率近60%,1年生存率约10%~20%。但对WBRT的优等时间剂量分割仍有争议,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 给予的剂量是30~45 Gy,1.8~3.0 Gy/f。

  增加每次分割剂量至3.0 Gy以上被认为会增加神经系统毒性。对于有较差预后因素的病人建议缩短治疗时间,一般不会增加迟发放疗反应。莫特沙芬钆(MGd)、efaproxiral等放疗增敏剂的应用有可能提高疗效,可能对部分原发灶来源的脑转移亚群病人有利,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

  SRS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尤其适用于肿瘤位置较深无法行外科手术切除者,对WBRT后脑部再次复发时功能状态较好者和颅外病灶稳定者依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放疗不敏感肿瘤(如肾癌、肉瘤、黑色素瘤等)脑转移也可从SRS获益。RTOG 90-05研究已确定,肿瘤很大直径为31~40 mm、21~30 mm和≤20 mm的很大耐受剂量分别为15、18、24 Gy。而近来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对于直径≤20 mm的肿瘤,剂量>20 Gy不增加局控率而徒增毒性反应。
  到目前为止,尚无随机对照研究比较SRS与手术孰优孰劣。对于可手术部位伴有周围广泛脑水肿的颅内大转移灶,手术能快速缓解症状;由于后颅窝转移即便病灶非常小也易造成脑积水,对小脑部位转移的肿瘤 行手术。对于有较好预后因素而又无法接受手术者(如转移灶位于脑干、基底核和大脑皮层功能区等),建议选择SRS+WBRT。

  SRS±WBRT    由于SRS只是局部治疗,单独应用仍有出现新脑转移灶的可能。日本JROSG 99-1研究表明,SRS+WBRT组的6个月无新脑转移灶出现率和1年脑转移灶局控率均显著优于SRS组。有研究表明,SRS+WBRT较SRS可显著改善生存,特别是对于不伴颅外病灶者。也有研究提示,联合WBRT后生存受益者主要为预后较好的RPA预后分级为Ⅰ级者。EORTC 22952-26001研究发现,SRS+WBRT与SRS的总生存(OS)期相似。

  WBRT±SRS    对于WBRT联合SRS是否可提高疗效,RTOG也进行了研究。

  RTOG 9508研究对333例RPAⅠ级和Ⅱ级伴1~3个很大直径≤4 cm的颅内转移灶病人进行分层研究发现,WBRT+SRS组生存受益病人主要为单发脑转移、RPA I级、年龄<50岁、鳞状细胞癌病人;联合SRS组卡氏(KPS)评分状态稳定和提高的病人显著多于对照组;对于多发脑转移病人,联合SRS既不改善生存也不提高局控率。

  PCI    关于全脑预防性照射(PCI),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来自小细胞肺癌(SCLC)。SCLC脑转移发生率高达50%,国内外研究均表明,PCI使SCLC脑转移发生率显著降低。多项分析表明,PCI能显著改善局限期SCLC病人的生存。在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的年度肿瘤十大进展之一,即是对诱导化疗有效的广泛期SCLC,给予PCI后延长病人生存期的研究结果。
健康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相关文章

质子治疗胶质瘤的效果怎么样? 质子治疗胶质瘤的效果通常是较好的。胶质瘤的质子治疗是指氢原子在回旋加速器或同步加速器中高能加速,形成穿透力强的质子射线。然后,利用这些质子射线瞄准胶质瘤的位置,照射胶质瘤,使胶质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胶质瘤细胞死亡。这是一种放疗方法,其优点是可以集中定点照射胶质瘤靶区,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不大。因此,对胶质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力,并能有效避免周围正常脑组织的辐射损伤。[详细] 质子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 胶质瘤是较常见的脑瘤,约40%-60%的脑瘤为胶质瘤,且大多数胶质瘤为恶性,形状复杂,位置特殊,治疗难度较大,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因此需要进行术后放疗,提高胶质瘤的预后。但是,传统的放疗可能损伤病灶周围健康组织和器官(如大脑,脑干,垂体,眼睛和视神经),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对于患者后续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详细] 听神经瘤怎么治疗?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听神经瘤优选的治疗方法。然而许多患者不适合外科手术,或手术后肿瘤复发,放射外科便成为更好选择的治疗方法。目前,放射外科已成为良性颅内肿瘤主要或辅助的治疗方法,目的将是控制肿瘤的生长,保存颅神经的功能,同时防止更多不良神经反应,且不会引起组织坏死或周围象颅神经组织损伤。[详细] 胶质瘤放射治疗效果好吗? 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大脑或脊柱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胶质瘤约占所有脑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详细] 脑肿瘤质子刀的放疗好不好 经济条件好的肿瘤患者,应该尽可能寻求质子刀的放疗,以寻求较高的疗效,和/或者更低的副作用。需要衡量质子刀治疗费用的患者,如果符合下述重点适应征情形,建议尽可能争取质子放疗,以获得更好的肿瘤控制及更少的放疗副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更加节省治疗费用。[详细] 得了垂体瘤怎么治疗? 脑垂体瘤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脑部肿瘤,目前脑垂体瘤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和经鼻蝶的内镜手术。开颅是较为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为打开颅骨延颅底切除肿瘤,但存在术后出血、术后视力低下、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内镜手术是利用人体的自然腔道到达颅底切除肿瘤,在人体体表看不到手术切口,这种手术具有肿瘤切除率高、视野视力改善好,并发症少、反应轻、康复快、对重要脑组织损伤小,病死率低等特点。[详细] 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怎么样 从总体上来看,脑胶质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以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由于近年来显微神经外科、神经内镜及神经导航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颅内重要功能区、脑深部及颅底在内的各种脑胶质瘤均可进行手术切除,而且手术尽量做到了微创和肿瘤全切除,从而提高了医治率和降低了伤残率,改善了患着的预后。[详细] 脑胶质瘤怎么治疗? 脑胶质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等级以及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质子治疗是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可以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放疗剂量,减少因放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脑胶质瘤放疗较重要的手段。[详细] 脑癌的放射治疗有哪些? 质子束放射治疗:放射来源于质子而非X线。医生将质子束对准肿瘤。质子束对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少于X线。[详细] 脑肿瘤质子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对于没有切除干净的肿瘤或者没有手术机会的肿瘤,放疗是较好的治疗选择。同样,因为肿瘤周边的正常组织器官无法耐受高剂量,使得放疗的效果也不太好。质子治疗的出现可以打破这一现状,因为质子治疗原理独特,会形成布拉格峰及明显的剂量分布优势,肿瘤周边不会受到照射线的影响,高剂量射线全部落于肿瘤区域,控制肿瘤预防复发。[详细]
手机端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电话 电话
400-082-1008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置顶 置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