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关乳腺癌定义已过时并应弃用
目前,妊娠相关乳腺癌定义并不统一,有些定义为完全在妊娠期诊断出的乳腺癌,有些定义还包括出生后6个月至1年内诊断出的乳腺癌。虽然妊娠期与产后期密不可分,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将妊娠期乳腺癌与产后期乳腺癌(根据新数据,可延长至产后5~10年)视为独立且不同的乳腺癌,因为两种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有所不同。
妊娠期乳腺癌是在妊娠期被诊断出来的,大约占45岁以下女性全部乳腺癌病例的4%。乳腺癌是年轻女性妊娠期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根据估计每10万次活产大约发生5.1例。妊娠期乳腺癌与非妊娠期乳腺癌相比,预后是否较差?现有文献的看法存在分歧。虽然已知妊娠期乳腺癌的基因存在差异且总生存率较低,但是妊娠期乳腺癌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与年轻非妊娠期女性乳腺癌相比,肿瘤临床特征和预后相似。
产后期乳腺癌发生于妊娠后5~10年内,大约占45岁以下女性全部乳腺癌病例的35%~55%。产后期乳腺癌与曾妊娠或妊娠期年轻绝经前女性乳腺癌相比,生存率较低且转移风险增加两倍以上。对诊断年龄、诊断年份、分期、分级、激素受体状态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校正后,预后仍然不佳。重要的是,当根据传统妊娠相关乳腺癌定义对相同数据进行分组时,与生物学不同的妊娠期乳腺癌和产后期乳腺癌定义相反,上述结局差异消失。就逻辑而言,如果将高风险女性(例如产后期乳腺癌女性)纳入研究作为对照,那么在任何已知的分析中,可能都无法发现既往分娩的生物学影响。
自从妊娠相关乳腺癌的定义出现以来,关于妊娠期乳腺癌与产后期乳腺癌之间的细胞和分子差异已有数据越来越多。妊娠期乳腺上皮发生增殖和分化,为哺乳做准备。分娩后和未哺乳或断奶期间,乳腺通过退化过程重塑至形态和功能类似妊娠前的状态。根据推测,当存在亚临床病变时,退化可增加产后期乳腺癌的转移风险。
在对人类乳腺退化深入研究的支持下,动物研究表明乳腺退化微环境可发生类似伤口愈合的变化,免疫抑制细胞流入还可促进肿瘤细胞从乳腺逃逸。对于产后期乳腺癌患者,免疫浸润方式、细胞因子特征的变化都可在分娩后的原发肿瘤微环境中持续数年。如图B所示,亚临床病变、伤口愈合样基质重塑、免疫耐受细胞浸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产后期乳腺癌与妊娠期乳腺癌相比预后较差以及在一个定义下两种乳腺癌研究结果互相矛盾的原因。
生殖因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很难区分未生育、单胎、多胎、初产年龄、哺乳、退化、遗传因素、乳腺肿瘤本身的相关机制。不过,越来越明确的是,应该区分妊娠期发生的乳腺癌和产后5~10年内发生的乳腺癌。在临床实践中,该差异显而易见:妊娠期乳腺癌的治疗应根据胎龄个体化并考虑胎儿安全,而产后期乳腺癌的治疗决策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此外,需要深入了解产次状态作为绝经前乳腺癌结局独立预后因素的重要性。只有对这两种乳腺癌分别进行研究,才能提高对妊娠、哺乳、退化以及此后乳腺癌生物学的认识,并有助于破解肿瘤生物学差异的具体机制。
因此,作者 不再采用妊娠相关乳腺癌定义,让研究者能够分别关注妊娠期乳腺癌或产后期乳腺癌,这可能带来治疗模式的优化,尤其对于预后不佳的产后期乳腺癌。
产后期乳腺癌发生于妊娠后5~10年内,大约占45岁以下女性全部乳腺癌病例的35%~55%。产后期乳腺癌与曾妊娠或妊娠期年轻绝经前女性乳腺癌相比,生存率较低且转移风险增加两倍以上。对诊断年龄、诊断年份、分期、分级、激素受体状态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校正后,预后仍然不佳。重要的是,当根据传统妊娠相关乳腺癌定义对相同数据进行分组时,与生物学不同的妊娠期乳腺癌和产后期乳腺癌定义相反,上述结局差异消失。就逻辑而言,如果将高风险女性(例如产后期乳腺癌女性)纳入研究作为对照,那么在任何已知的分析中,可能都无法发现既往分娩的生物学影响。
自从妊娠相关乳腺癌的定义出现以来,关于妊娠期乳腺癌与产后期乳腺癌之间的细胞和分子差异已有数据越来越多。妊娠期乳腺上皮发生增殖和分化,为哺乳做准备。分娩后和未哺乳或断奶期间,乳腺通过退化过程重塑至形态和功能类似妊娠前的状态。根据推测,当存在亚临床病变时,退化可增加产后期乳腺癌的转移风险。
在对人类乳腺退化深入研究的支持下,动物研究表明乳腺退化微环境可发生类似伤口愈合的变化,免疫抑制细胞流入还可促进肿瘤细胞从乳腺逃逸。对于产后期乳腺癌患者,免疫浸润方式、细胞因子特征的变化都可在分娩后的原发肿瘤微环境中持续数年。如图B所示,亚临床病变、伤口愈合样基质重塑、免疫耐受细胞浸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产后期乳腺癌与妊娠期乳腺癌相比预后较差以及在一个定义下两种乳腺癌研究结果互相矛盾的原因。
生殖因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很难区分未生育、单胎、多胎、初产年龄、哺乳、退化、遗传因素、乳腺肿瘤本身的相关机制。不过,越来越明确的是,应该区分妊娠期发生的乳腺癌和产后5~10年内发生的乳腺癌。在临床实践中,该差异显而易见:妊娠期乳腺癌的治疗应根据胎龄个体化并考虑胎儿安全,而产后期乳腺癌的治疗决策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此外,需要深入了解产次状态作为绝经前乳腺癌结局独立预后因素的重要性。只有对这两种乳腺癌分别进行研究,才能提高对妊娠、哺乳、退化以及此后乳腺癌生物学的认识,并有助于破解肿瘤生物学差异的具体机制。
因此,作者 不再采用妊娠相关乳腺癌定义,让研究者能够分别关注妊娠期乳腺癌或产后期乳腺癌,这可能带来治疗模式的优化,尤其对于预后不佳的产后期乳腺癌。
健康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荐 相关文章
乳腺癌如果再生结节是乳腺癌复发了吗?乳腺结节要不要切除?
在做检查时,冷不丁地发现自己身体里突然冒出了好几个结节,想必大家内心多少有些害怕,毕竟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长这个“疙瘩”,万一是乳腺癌复发的征兆呢?所以怎么可能淡定啊!那么,这些结节是怎么来的,长结节是不是乳腺癌复发的征兆,如何辨别哪些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具体需要做什么检查,今天这篇文章就一次性给大家讲清楚![详细]
哪些肿瘤再次盯上乳腺癌患者的概率更大?原因是什么?
肿瘤患者害怕的,无非是“复发、转移”,但其实,还有比复发转移更可怕的“定时炸弹”,即「第二原发癌」,下述简称“二次癌”。“二次癌”是指同一位癌症患者治好后,又再次患上一个“全新”的肿瘤[1]。例如,乳腺癌患者治好数年后,又检查出患了卵巢癌。这就是“二次癌”。[详细]
如何预防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PET-CT可以检测乳腺癌术后是否复发吗?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大部分在2年之内发生,其中约有40%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手术过后切勿万事大吉,6个月内好每月去复查1次,6~12个月内每2个月复查1次,1~2年每3个月复查1次;2年以上每半年复查1次。[详细]
乳腺癌在化疗后该怎么吃?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势态。像遗传、不育、生活方式不健康和精神压力过大是引发乳腺癌的几种常见因素。而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有不 仅 有手术治疗,还有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中医治疗。[详细]
天天穿内衣,你不怕得乳腺癌吗?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实很多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健康以及每天都要穿的内衣并不了解。内衣戴久了会得乳腺癌嘛?答案是不会。网上有说,“乳腺癌与胸罩有关系,胸罩阻断了乳腺的淋巴回流,导致淋巴回流不畅和毒素的积累,从而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生率”。这是没有依据的。[详细]
三大高发癌症不同年龄肿瘤特征大不同——乳腺癌
由于全球预期寿命的持续延长及多数癌症类型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过高,老年患者的癌症诊疗越来越受关注。然而,肿瘤内在特征(如组织病理学表现或分子特征)是否因年龄而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如何影响癌症诊疗,却很少受到关注。此外,患者年龄偏大可能与肿瘤微环境行为的生物学差异有关,在这一领域迄今研究不足。[详细]
经常上夜班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吗?
有研究表明,上夜班者患乳腺癌几率增加40%;如果一周至少上3个夜班,持续至少6年,患乳腺癌几率翻番;既上夜班又喜欢早起的人患乳腺癌风险高,比不上夜班者高近4倍;自称“夜猫子”的女性患乳腺癌几率也翻倍。[详细]
引起乳腺癌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雌激素因素。如初潮过早12岁以前或绝经过晚55岁以后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2倍。从未生过孩子或35岁以后生第 一胎的妇女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3倍左右。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但如果在第 一次怀孕前使用口服避孕药达数年之久,可能会对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也有报道,绝经期后长期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详细]
乳腺癌患者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是什么原因?
由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是因为淋巴回流障碍引起,可伴有组织纤维化及炎症反应。乳腺癌根 治性手术会破坏局部细微的淋巴管,造成腋窝创面积血积液、继发性感染,可能会造成过多的蛋白质,而高浓度的蛋白质又会吸收水分,改变局部的血流动力学,机体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与活力,使之无法清除组织间隙中过多的水分,易导致淋巴回流障碍。而且对为什么乳腺癌患者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理解,有助于患者更好治疗与预防。[详细]
乳腺癌患者皮肤为什么会变化?乳腺癌患者有哪些皮肤变化?
皮肤浅表静脉曲张。肿瘤体积较大或生长较快时,可使其表面皮肤变得菲薄,其下浅表血管,静脉常可曲张。在液晶热图和红外线扫描时更为清晰,常见于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肿瘤也常有浅表静脉曲张。[详细]
手机端查看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