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乳腺癌化疗的副作用
化疗是指将可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化学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方法注入体内,达到治疗效果的浑身性治疗方法。
常用于乳腺癌治疗的化疗药物有:长春瑞滨(诺维本)、环磷酰胺、多西紫杉醇、紫杉醇、阿霉素、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培他滨(希罗达)、表阿霉素和顺铂等。化疗药物常见的付作用包括骨髓抑制、肝肾损害、心肺毒性、神经毒性、出血性膀胱炎和肠胃道反应等。本文主要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化疗药物造成的常见治疗相关急症及处理措施,希望对乳腺癌病人化疗后的急症处理有一定的帮助。
药物性过敏反应
常见于应用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的病人,在首先输液时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发生过敏性休克,因而,对其他药物或食物有过敏史的病人,慎用紫杉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严格依照医生的医嘱服用抗过敏药物,常见的过敏反应发生一般发生在首先输液的前十分钟之内,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哮喘、过敏性休克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较为严重,可引起死亡。有的病人过敏反应出现在第二次治疗甚至数次治疗后。因而,我们提醒大家在输入紫杉类化疗药物的同时,一定要有家人陪护,如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慌、黑蒙、胸闷等不适应立刻关闭输液开关,以较快的速度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过敏性休克,其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药物进入量多少等有非常大差异,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以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意识模糊,重则昏迷。
发热
在化疗期间,如出现乏力、口腔溃疡等症状,可能预示着病人血象开始下降,在医学上称为骨髓抑制期,这个时期需要常规监测血象,依据血象情况医生会给予升白药物等对症治疗。血象下降一般发生在化疗后第二周,白血球开始下降,甚至降为很低,化疗后第三周血象开始恢复。当白血球低于2.0×109/L时,病人要注意休息,预防感染,加强饮食营养,多饮水,食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增强肌体的抵抗能力,依照医生医嘱接受升白药物治疗;当白血球下降达1.0×109/L(白血球减少4度)以下,病人需要住隔离病房,并减少亲人朋友的探视。
化疗骨髓抑制期间的发热可能为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也可能为感染性发热。前者给予升白治疗及对症治疗随着化疗后期血象的恢复发热症状可消失。但如病人出现持续性发热,尤其是出现白血球减少4度期间,体温超过38.5℃,需要行血培养检查,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需要造成注意的是如病人出现持续高热,伴胸闷、头疼、咳嗽、头晕、咯痰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需要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以及复查血象及超敏C反应蛋白,需要及时查明有没有肺部感染,以及是否合并细菌性感染,及早应用相关的抗感染药物,避免发生感染性休克。
乳腺癌病人在化疗期间如出现发热,在应用退热药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需要多饮水。在退热过程中病人会大量出汗,引起血容量的减少,严重的病人会因为未及时补充液体而虚脱,甚至威胁生命。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