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进展概述

来源:医生在线 时间:2012/03/31 14:49 阅读:1287
分享

  目前,手术、化疗、放疗仍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尽管随着这些治疗方法的进步,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有所提高,但多数患者仍不能免于复发或转移。约60%以上的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在手术时已有微小转移,手术甚至治疗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的肿瘤,不能解决全身的转移。化疗、放疗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其杀伤作用没有针对性,长期的化疗、放疗尚可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各器官组织的功能,诱发新的癌变。因此肿瘤的攻克需要发展新的治疗途径与手段 。

  早在1774年,临床医生就观察到,严重感染后,恶性肿瘤可自行消退,提示机体具有抗肿瘤功能。

  19世纪末,William Coley 开始采用混合的细菌毒素(Coly毒素)来治疗恶性肿瘤,这便是肿瘤免疫治疗的起步。以后一系列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强有力 的提示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清除肿瘤的作用,如异基因骨髓 移植治疗白血病其复发率明显低于自体及同基因骨髓移植;去除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去T淋巴细胞者;骨髓移植治疗后白血病复发的患者输入供者T淋巴细胞可使部分患者缓解;部分患者的自体肿 瘤细胞可引起T淋巴细胞增殖,并藤异性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 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增殖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可杀伤自体肿瘤细胞;肿瘤患者的免疫细胞在体外经适当条件处理后回输,可使部分患者的肿瘤消退等。

  研究资料显示,手术、放疗、化疗之所以能治好部分肿瘤患者不是由于杀死了全部肿瘤细胞,而是由于当肿瘤细胞负荷明显降低时,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清除了微小残留病灶或明显抑制了微小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对化疗抵抗的肿瘤细胞仍可被免疫系统清除。因此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相信可以通过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来治疗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肿瘤的很大优点是对肿瘤细胞的针对性,即使是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等非特异性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仍比正常细胞强,这对免疫功能已受累还需要长期放、化疗的患者来说,尤为宝贵。

  近年来,肿瘤免疫学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是人类肿瘤免疫排斥抗原的发现。1991年 Boons等首先发现了人类肿瘤免疫排斥抗原-黑色素瘤MAGE-1抗原。迄今为止,尽管已识别的肿瘤抗原尚不太多,但大量研究显示很多肿瘤细胞具有介导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抗原,已识别的有以下几类:

  (1)胚胎抗原或组织特异性抗原:如Mart-1/melan-1、gp100、络氨酸酶,除见于黑色素瘤细胞,尚见于正常的黑色素细胞;MAGE、BAGE及GAGE家族仅见于黑色素瘤及睾丸细胞;H er-2/neu是络氨酸激酶的膜受体,在正常乳腺、卵巢及其他上皮细胞有低水平表达,而在一些肿瘤细胞,尤其是乳腺癌及卵巢癌细胞上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膜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在前列腺癌高表达;淋巴瘤 、淋巴细胞白血病或骨髓瘤细胞的免疫球蛋白或T细胞抗原受体独特性决定簇等。

  (2)突变或融合基因的产物:如癌基因ras的产物p21见于胰腺癌;突变的抑癌基因产物p53见于结肠癌、乳腺癌、成骨肉瘤等。不同染色体断裂移位形成的融合基因PML-R ARα、bcr-abl、AML1-ETO等见于白血病,EWS/FLI1、EWS/ERG见于Ewi ng肉瘤,SSX/SYT见于滑膜肉瘤,PAX3/FKHR、PAX7/FKHR见于腺泡状横纹 肌肉瘤,CHOP/TLS见于粘液性脂肪肉瘤等。

  (3)病毒来源的抗原:如人类乳头瘤病毒来源的抗原见于宫颈癌,EB病毒来源的抗原见于淋巴增殖性疾病、鼻咽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见于肝癌等 。

  (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抗原:以上的肿瘤抗原均需MHC分子的递呈,而MUC-1抗原可直接激活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见于胰腺癌、乳腺癌等。

  近年对CTL的激活过程也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研究表明,CTL 的激活除需T淋巴细胞的信号传导系统正常外,尚需要有信 号系统和第2信号系统。肿瘤抗原被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处理形成8~10个氨基酸的多肽后与MHC一定位点的分子(12~20个氨基酸)结合并被转运到细胞表面,然后与T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形成三元复合体 ,此为信号系统;进一步在APC的共刺激分子(如B7分子及其它一些粘附分子)第2信号系统的帮助下激活T淋巴细胞。MHC-Ⅰ类分子呈递来自APC内部的抗原,激活CD8+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呈递来自APC外部的抗原,激活CD4+T淋巴细胞。活化 的T淋巴细胞具有增殖能力、肿瘤杀伤效应及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其释放的IL-2、IFN-γ、GM-CSF、TNF-α等辅助性细胞因子(Th1类细胞因子)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进一步激活CTL、巨噬细胞、NK细胞、嗜中性粒细胞、APC,并使其向肿瘤部位趋化。

  激活的巨噬细胞、NK细胞、职业APC也可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IL-12进一步扩大CTL的激活与效应过程。职业APC包括树突状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激活的B淋巴细胞,表达较强的、2信号系统,故有效果很好的抗原递呈功能。较有效的肿瘤抗原递呈方式是APC既表达肿瘤抗原,又表达的、2信号系统。但是,大多数患者的肿瘤细胞逃脱了免疫系统的攻击,其机制尚不太清楚,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1)肿瘤细胞不是完整的抗原递呈细胞。肿瘤细胞的MHC分子整体或选择性不表达或表达水平降低,表达共刺激分子的水平下降或缺失 均可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甚至诱导出肿瘤抗原特 异性免疫耐受。肿瘤细胞一般表达MHC-Ⅰ类分子,但很多肿瘤,尤其是表皮来源的肿瘤,如胚胎来源的肿瘤、颈部肿瘤、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结肠华体会百家乐 、Burkitt淋巴瘤等的M HC-I类分子表达下降。除B细胞淋巴瘤及部分黑色素瘤外,大多数肿瘤细胞不能表达B7分子;尚可能有其它粘附分子表达缺陷。

  (2)免疫抑制因素:肿瘤细胞可抑制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功能,诱导上述细胞凋亡。肿瘤抗原被未活化的APC摄取后可导致CTL不 反应甚至凋亡。比较肯定的免疫抑制因子有肿瘤生长因子β (TGF-β)、IL-10、Fas-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3)免疫细胞不能到达肿瘤病灶:这可能与肿瘤部位炎症信号或危险信 号缺乏有关。炎症信号或一些危险信号如坏死的肿瘤细胞可 通过趋化因子使多种免疫细胞向肿瘤部位聚集;死亡的肿瘤细 胞可增加向APC释放肿瘤抗原;激活的巨噬细胞可释放一些细 胞因子加强免疫细胞的趋化与激活。在肿瘤部位聚集与激活的 APC摄取处理肿瘤抗原后向T淋巴细胞递呈肿瘤抗原,从而激活 CTL,如此抗肿瘤免疫反应才得以不断加强,从而排斥肿瘤。但 大多数肿瘤部位缺乏炎症反应。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研究的进展,肿瘤免疫治疗重又成为热点研究课题,涌现了多种多样的免疫治疗途径与方法,其中很多已进入了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一些方法显露出了 可喜的苗头。专家们预测,华体会手机娱乐 的下一个很大进展是免疫治疗。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类,本文介绍如下

  一、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及细胞因子治疗

  (一)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Coly毒素(多种细菌毒素混合物)是 较早采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以后发展了多种非特异性免 疫刺激剂,如卡介苗(BCG)、棒状杆菌(C.parvum)、细胞壁骨 骼(CWS)、内毒素、脂质A、海藻糖、胸腺肽、OK432、KLH(keyho lelimpet hemocyanin)、左旋咪唑等。自70年代以来,BCG得到广泛应用,较成功的应用是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多份大组病例随机分组临床试验显示肿瘤切除后采用BCG膀胱内滴注可明显提高 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另一较为成功的应用是左旋咪唑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DukesC期结肠癌,其5年生存率增加15%~17%,死亡率降低33%。

  (二)细胞因子

  一些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增 殖与功能活性的作用,在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效应与维持 中起重要作用。自80年代基因工程可大量生产细胞因子以来,多种细胞因子进入了临床试用,如IL-2、IFN、GM-CSF、IL-4、 IL-6、IL-12、TNF-α等,其中IL-2及IFN-γ应用较为广泛。

  1、IL-2

  IL-2可引起T淋巴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增殖并产生 肿瘤溶解活性,产生IFN-γ、TNF-α及IL-2受体α(IL-2Rα)。IL-2治疗较敏感的肿瘤是黑色素瘤及肾癌。美国国立 癌症研究所(NCI)自1985~1993年期间采用大剂量IL-2治疗了283例 转移性黑色素瘤及肾癌,其中134例黑色素瘤的有效率(完全缓 解+部分缓解)为17%,缓解期可维持9~91个月;转移性肾癌 的有效率为19%。其他的临床试验疗效与之相似。对IL-2治疗 有反应的其他肿瘤有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小细胞肺癌、淋巴瘤、急性髓性白血病等,但缓解期一般不持久。膀胱癌 、肝癌、肉瘤、胰腺癌、神经母细胞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往往对全身性的IL-2治疗反应差。IL-2在腹腔、胸腔、颅内、肝动脉、膀胱内局部应用对结肠癌、卵巢癌、恶性胸水、膀胱癌、间皮瘤、头颈部癌有一定疗效。

  2、IFN

  IFN可分为α、β、γ三型,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IFN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与以下效应有关:抗增殖效应,诱导细胞分化,上调肿瘤细胞的MHC分子表达,降低原癌基因的表达,激活巨噬细胞等。几种干扰素的作用有所不同,IFN-α、β 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但是免疫调节作用明显比IFNγ弱;IF Nγ的抗病毒作用较弱,但是可作用于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是调节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因子,其主要的作用为上调MHC分子 的表达和激活巨噬细胞。

  大量临床试验显示IFN-γ治疗毛细胞白血病(HCL)、卡波肉瘤、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非何杰金淋巴瘤(NHL)、黑色素瘤、肾癌等有一定的疗效。以治疗CML、HCL的疗效为好。IFN -γ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及肾癌的有效率多为10%~20%,高 危黑色素瘤患者在手术后较长期使用IFN-γ可延长生存期。

  3、其它进入临床试验的细胞因子

  目前已试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的细胞因子尚有TNF-α、IL-4、IL-6、IL-12。全身应用TNF-α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疗效低,尚可引起严重的毒副 作用。TNF-α局部应用,包括局部灌注、在肿瘤部位直接注射、腹腔内注射、胸腔内注射、膀胱内滴注、动脉内注射等对一些肿瘤有效,表明局部高浓度的TNF-α具有较好的抗肿瘤 作用。TNF-α较成功的应用是隔离式肢体灌注治疗肉瘤及黑色 素瘤,采用IFN-γ+TNF-α+马法蓝肢体灌注治疗黑色素瘤及肉瘤的有效率可高达90%、100%。

  Rath等报告TNF-α经腹腔 注射治疗恶性腹水有较好的疗效,包括卵巢癌、胃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肝癌,有效率分别达76%、100%。在肿瘤部位直接注射TNF-α治疗胃肠道腺癌、肝癌、颅内胶质细胞瘤、黑色素瘤、非何杰金淋巴瘤、软组织肉瘤、头颈部鳞癌、小细胞肺癌、卡波肉瘤等的有效率为0~50%,其中以卡波肉瘤的疗效较为显著。IL-12在动物体内有明显的抗肿瘤作 用,但是近年的临床试验未显示明显的疗效。IL-4、IL-6 的体内应用疗效不理想。

  4、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由于全身应用细胞因子副作用较大、失效快、在肿瘤局部的浓度低、疗效差,近年很多研究将细胞 因子基因经不同载体导入体内,以使其在肿瘤局部小量缓慢释放,从而增加疗效,减少全身毒副作用。Lattime等将携带GM -CSF基因的病毒直接注射到肿瘤部位治疗了3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全部注射部位及部分未注射的肿瘤 发生炎症反应,随后肿瘤缩小(部分缓解)。Fong等将IFN -γ逆转录病毒注射到肿瘤局部治疗了15例转移性黑色素瘤,3例获得局部疗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将IL-2基因转染 的纤维母细胞在肿瘤部位注射治疗了33例转移性肿瘤,其中12例(包括黑色素瘤、头颈部癌、乳腺癌)的肿瘤缩小。

  下一页:二、肿瘤疫苗治疗

  二、肿瘤疫苗治疗

  肿瘤疫苗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体内导入肿瘤抗原来激发患者 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由于疫苗治疗具有特异性、在体内免疫效应维持时间长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非常热点的研究课题。早期的肿瘤疫苗多将肿瘤细胞经放射线照射或其它方式灭 活后回输给患者,大多无效;将肿瘤细胞或其溶解物与卡介苗等免疫佐剂联合应用,有效率可达10%~20%,但疗效的重复性差。近年来多肽疫苗、核酸疫苗、全蛋白疫苗、抗独特性抗体疫苗、重组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DC疫苗等得到广泛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的主要有以下 几类。

  (一)多肽或蛋白疫苗

  一些肿瘤的MHC限制性多肽抗原已被识别、纯化,且可大量扩增,这使得疫苗的制备更为简单方便, 合成的多肽可以直接与APC的MHC分子结合,从而激活CTL。很多黑色素瘤多肽抗原疫苗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其临床结果不太一致。合成的多肽疫苗具有以下一些缺点:分子量小、免疫源 性差、在体内的半衰期短,易被蛋白降解酶迅速降解。一些实验尚显示如果肿瘤抗原与非职业性APC或与未激活的APC的MHC分子 结合,可引起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二)细胞疫苗

  由于肿瘤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核心问题是肿 瘤抗原不能被有效地递呈给T淋巴细胞,较有效的抗原递呈方 式是抗原递呈细胞既有肿瘤抗原,又有功能完整的、2信号系统。因此目前的肿瘤疫苗更多地集中在细胞疫苗上,或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2信号系统,使之成为功能完整的APC,称为修饰后的肿瘤细胞疫苗;或使职业APC摄取、处理、递呈肿瘤抗原,多采用荷肿瘤抗原的DC疫苗。

  1、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

  采用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可避开肿瘤抗原的识别、分离等问题。很多研究将共刺激分子(如B7分子)基因、MHC分子基因、病毒基因、一些细胞因子基因 如TNF、IFN、GM-CSF、IL-2、IL-12等转移入自体或异基因肿瘤细胞内,较初的目的是使其成为功能完备的APC,以直接向T细胞 递呈其内部的肿瘤抗原。但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基因或B7分子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主要通过激活职业APC来激活CTL,而非直接 激活CTL;MHC分子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激活CTL。动物实验显示,在各种细胞因子中,以GM-CSF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效果较好,这与其诱导DC成熟有关。

  2、DC疫苗

  DC疫苗是目前研究非常活跃的细胞疫苗,与肿瘤细胞疫苗相比,DC疫苗有更大的优越性。细胞因子或B7基因转移 的肿瘤细胞疫苗主要是通过激活局部的DC而间接激活CTL的,因此直接采用DC疫苗更受人们的关注。DC是功能较强的APC,表达M HC分子的水平是巨噬细胞的50倍,表达其它粘附分子及共刺激 分子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其它APC。动物实验显示,DC疫苗治疗手 术后的微小肿瘤病灶的效果明显比肿瘤细胞疫苗的效果好。目前采用GM-CSF、IL-4、TNF-α、Fit3-L等细胞因子培养患 者的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可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肿瘤抗原可以基因、多肽、蛋白、甚至完整细胞的形式负荷给DC,因此DC细胞疫苗的制备明显比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容易,因而促进了DC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全世界每年举行一次DC 研究及其应用的专题研讨会。

  一些DC疫苗的临床试验显示出了令人可喜的结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su等(1996)首先采用抗独特性抗体负荷的DC疫苗治疗了4例B细胞型淋巴瘤,3例获部分缓解。Tjoa等比较了不同疫苗治疗51例耐药性前列腺癌的效果。分成5组,组11例仅用前列腺多肽抗原PSM-P1,第2组9例仅用前列腺多肽抗原PSM-P 2,第3组12例仅用患者自体的树突状细胞,第4组9例用前列腺多 肽抗原PSM-P1负荷的树突状细胞,第5组10例采用前列腺多肽抗原PSM-P2负荷的自体树突状细胞,结果第3组无一例有效, 、2、5组各有1例获部分缓解,第4组有4例获部分缓解。

  显示前列腺多肽抗原PSM-P1负荷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疗效明显高于单用 多肽疫苗组。美国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采用HLA-A2限制的多种多肽混合物负荷DC治疗了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7例完成了1 个疗程的DC疫苗治疗,其中1例获完全临床缓解,2例病情稳定(Hall等,1997)。Nestle(1998)等采用肿瘤细胞溶解物或MHC-Ⅰ类分子限制的多肽抗原负荷DC,然后与免疫佐剂KLH(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联合应用治疗了16例转移性黑色素瘤,其中2例获完全缓解,3例获部分缓解,1例获微小反应;在反应的5例患者中,有2例为肿瘤细胞溶解物负荷的DC疫苗。由于大多数肿瘤抗原 未被识别,因此肿瘤细胞溶解物负荷的DC疫苗可使更多的患者 接受此种方法治疗。

  (三)抗独特性抗体疫苗

  肿瘤抗原可诱导抗体(Ab1)产生,该抗体可变区的独特性决定簇具有免疫源性,可诱导抗体Ab2产生 ,称为抗独特性抗体。在这些Ab2中,有的可模拟原来的抗原 结构诱导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又称为内影像抗原,可作为肿瘤疫苗应用。抗独特性疫苗的优点在于不含抗原或抗原片 段,制备起来经济,可大量人工合成。抗独特性抗体的分子量小,其免疫源性往往不完全,故需与免疫载体结合。采用抗 独特性抗体疫苗已治疗了淋巴瘤、黑色素瘤、结肠癌、皮肤T 淋巴细胞瘤、卵巢癌等,其临床疗效有待观察。一组临床试验 用抗独特性抗体疫苗治疗了40例恶性淋巴瘤,15%获完全缓解 、50%获部分缓解,缓解期为6个月左右。抗独特性抗体疫苗治 疗的主要障碍是肿瘤内存在独特性阴性的细胞,因而可逃脱 免疫反应的攻击。

  下一页:三、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三、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是指将体外激活的自体或异体免疫效应细胞输注给患者,以杀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大剂量化疗、放疗后、骨髓移植后、病毒感染损伤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患者,尤其是血液/免疫系统肿瘤的患者更为适合。

  在各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中,过继性免疫效应细胞治疗因具有以下的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近十多年肿瘤免疫治疗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1)免疫细胞在体外处理,可绕过体内肿瘤免疫障碍的种种机制,从而选择性的操作抗肿瘤免疫反应。如新鲜分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 e,TIL)往往缺乏抗肿瘤效应,而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恢复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肿瘤抗原 特异性耐受的免疫细胞可被逆转。

  (2)免疫细胞的活化及效应

  过程往往由一些细胞因子介导,而目前基因工程可大量克隆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大量克隆肿瘤抗原或多肽,这使体外活化扩增大量的抗肿瘤免疫细胞更为可行方便。

  (3)免疫细胞的体

  外活化扩增可避免一些制剂体内大量应用带来的严重毒副作 用,如:IL-2、TNF-α、IL-4、IL-7、IL-12等具有抗肿瘤作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CD3)的体内应用可激活T淋巴细胞,但这 些制剂由于其复杂的多种作用,在体内大量应用可导致严重的 甚至致死性副作用,这也是这些因子难以被批准临床使用的 重要原因,而在体外操作可避免这些副作用。

  (4)目前已能在体

  外大量扩增自体或异基因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其数量大于肿瘤疫苗在体内激活的效应细胞数,一些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已进入临床治疗试验。实验显示肿瘤疫苗在体内应用可增加体 内的肿瘤特异性CTL数量,但到一定时候,体内的CTL到达平台期 而不再增加,这主要由体内存在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调 节网络限制了CTL克隆的扩增。而在体外培养可突破此调节网络 ,大量扩增免疫效应细胞。

  理想的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可大量获得,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实践显示,临床治疗量的免疫细胞应在1 ×1010以上,甚至达1×1011;

  (2)为肿瘤特异性;

  (3)抗肿瘤活性强;

  (4)体内应用可耐受;

  (5)可聚集在肿瘤灶;

  (6)可在体内存活、增殖。

  在过继性免疫效应细胞治疗中,研究较多的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LAK)及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1985年,美国的Rosenberg等报告,肿瘤患者自体的免疫细 胞在体外经大剂量IL-2培养后回输可使肿瘤转移灶消退,称之LAK细胞。LAK细胞在体外有广谱的抗自体及异基因肿瘤的活性,为MHC抗原非限制性杀伤;其主要效应细胞表达CD56、CD16标志 。LAK细胞的成功掀起了过继性免疫效应细胞治疗研究的热潮。继美国NCI的初步观察之后,六家大型医疗单位组成了LAK/IL-2 工作组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显示LAK细胞治疗效果较好的肿瘤为黑色素瘤、肾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结肠癌,以转移性肾癌为例,LAK+IL-2治疗的有效率为9%~35%。LAK对其它肿瘤的疗效差。

  TIL细胞是肿瘤组织分离出的淋巴细胞经IL-2培养产生,其肿瘤杀伤活性为MHC限制性,即为自体肿瘤特异性杀伤细胞;TI L表达CD3+CD8+或CD3+CD4+标志。在体外,同样数量TIL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比LAK细胞增加100倍,但在人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并未比之明显增加,同样以敏感的转移性肾癌为例,TIL+IL-2治 疗的有效率为30%左右。TIL的制备困难,如要制备出临床治疗量的细胞数需要在体外培养3~6周,因此耗时费力,容易污染;而且一些患者的肿瘤难以切除,多数患者甚至不能分离培养出有效数量的TIL,因此TIL难以广泛应用。其它一些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如体外培养的自体或异体的肿瘤抗原特异性CTL、基因修饰的TIL、激活的巨噬细胞、激活的自然杀伤细胞、抗CD3单抗(MabCD3)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MabCD3培养上清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T3CSPB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等。

  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骨髓移植研究实验室的Sc hmidt-WolfIGH等报告,采用MabCD3、IL-2、IFN-α、IL-1α培养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比CD3AK明显增加,称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初步临床研究显示,患者自体CIK细胞可清 除残留急性髓性白血病标志细胞,5例患者的白血病标志细胞 经1个疗程CIK细胞治疗后均消失,较长者持续消失至今达33个月 。

  四、单克隆抗体治疗

  肿瘤细胞的一些抗原可诱导多价抗体或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自1975年发现并能制备单克隆抗体以来,单抗治疗恶性肿瘤 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很多进入临床治疗试验,包括抗白细胞 分化抗原CD19、CD20、CD22、CD3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U C-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癌基因c-erbB2产物,神经节苷酯GD3、GM2等抗原的单抗。单抗可单独应用,称为未结合的单抗,未结合的单抗在部分患者获得疗效,这可能与其诱导的抗独特性抗体及ADCC效应有关。 但是大多数未结合的单抗与抗原结合后不足以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故临床疗效差。

  因此很多研究将单抗与一些毒素(多为假单胞菌毒素或蓖麻毒素)、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 、186Re、177Lu、90Y、212Bi、67Cu)、免疫佐剂或一些细胞因子结 合,单抗作为导向物可增加毒素、放射性同位素等在肿瘤局部的浓度,增加对肿瘤的杀伤力或诱导肿瘤局部的免疫反应。单抗与毒素结合称为免疫毒素,对体积较大的实体瘤疗效差,而对肿瘤负荷低的肿瘤(如骨髓移植后)疗效较好,这主要 与免疫毒素的分子量大,对肿瘤的穿透力差有关;免疫毒素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副作用是血管渗漏综合征,这也限制其临 床应用。单抗与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不需要进入细胞内即可产生 肿瘤杀伤性,对一些放射性敏感的肿瘤疗效好。

  单抗治疗效果较好的是恶性血液病,尤以放射性同位素结 合的单抗治疗B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瘤(NHL)较为成功。Czuczma n等报告采用131I标记的抗CD21单抗治疗了18例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 NHL,13例有效。Czuczman等报告将抗CD20的单抗(Rituxan)与免疫佐剂KLH结合,并与CHOP化疗方案联合治疗了35例低度恶性的B 细胞淋巴瘤,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63%,部分缓解37 %,中位缓解期为19.8个月,毒性很小,显示化疗+单抗免疫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在体外用抗B细胞的单抗体外净化造血干细胞中的恶性B淋巴细胞后再移植可明显降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发率。抗T细胞分化抗原如CD5、CD25(tac)、CD3、CD4、CD7等的单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单抗治疗卵巢癌也取得一定的疗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统计表明,接受过体内注射131I标记的抗卵巢癌单抗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接受过的患者,提示131I标记的抗卵巢癌单抗具有抗卵巢癌的作用。

  近年正在积极研究中的抗体治疗是双特异性抗体,如将抗 肿瘤的单抗与抗免疫效应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起来,可增加免疫效应细胞的激活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临床疗效有待观察。

  单抗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的单抗主要为鼠源性单抗,在体内易引起抗免疫球蛋白的抗体。一般说来,注射1次鼠源性单抗即可使大多数的患者产生抗抗体,注射2次可使绝 大多数的患者产生抗抗体,因此很难反复应用。采用免疫抑制剂或使用人源化的单抗可降低抗抗体的产生。目前已有人源化的单抗用于临床,Waldmann等采用90Y标记的人源化抗Tac单抗治疗15例ATL患者,10例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

  (2)血清中存在的肿瘤抗原易与单抗结合,使治疗性单抗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大大降低。

  (3)标记单抗与非特异的Fc受体结合导致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

  (4)肿瘤抗原的调变、异质性及表达量低等也影响了单抗与肿瘤细胞的结合。

  (5)标记抗体对肿瘤的穿透力低等。

  热文:生物基因治疗后有望一劳永逸  夺命胰腺癌缓解癌痛有妙招


医生在线肿瘤频道温馨提醒:文章描述内容可能并不符合您的实际病情,建议您可直接咨询 在线客服 或免费咨询热线:400-082-1008

相关文章

大肠癌生物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令人失望的曲折过程。[详细]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进展概述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进展概述肿瘤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及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疫苗治疗。[详细]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解读 肿瘤基因治疗目前已经运用于临床,那么基因治疗的研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详细] 什么是生物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从基因角度是用正常有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缺陷基因的方法,从治疗方面是将新的遗传物质转移至某个体的细胞内使其获得治疗效果。[详细] 自体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肾细胞癌临床研究 自体细胞免疫疗法(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可以显著改善Ⅲ、Ⅳ期肾细胞癌患者预后,增加CIK治疗疗程数可以提高疗效。[详细]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DCIK细胞治疗疗效观察 过继性免疫治疗用于AML的强化治疗及难治、复发性病例诱导缓解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详细] 大细胞肺癌术后生物治疗疗效 本文重点介绍大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术后生物治疗疗效的分析。[详细] 白血病的生物治疗方法 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l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详细]
手机端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电话 电话
400-082-1008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置顶 置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