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诊断肝转移癌优于检查
PET/CT在肝转移癌诊断中的应用1 肝转移癌原发灶的诊断 对结肠癌原发灶的诊断,18F-FDG PET显像能检出大肠癌的原发病灶,而且灵敏度也非常高,但18F-FDG PET浑身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价值在于能同时检出转移灶,全面了解病变的累及范围,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为临床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大肠癌对18F-FDG 高摄入,PET显示为放射性浓聚影像。Abdel-Nabi 等对临床48例大肠癌的研究结果表明,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大肠癌检出的灵敏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100%,增生性大肠息肉患者35例均未见18F-FDG浓聚影。
肝脏等远处器官转移灶的寻找 大肠癌的中晚期多出现淋巴腺及远处器官的转移。对于手术治疗前及手术治疗后病人,明确转移灶的有无及数量、全面了解病变的浑身累及范围,准确进行临床分期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血清CEA增高,而临床纤维肠镜、MRI、CT和B超等检查又找不到病灶者,18F-FDG PET更具优势;由于恶性肿瘤的转移灶与原发灶具有相似的代谢特点,而且注射一次18F-FDG,就可以进行浑身显像检查,因而,PET浑身显像不仅能早期检出肿瘤原发灶,而且能全面了解病变浑身的累及范围,为临床准确分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与CT、MRI等解剖成像技术比较,PET的优势在于:(1)浑身成像:对浑身各组织的代谢情况作全面评价,可以发现目标脏器意外的转移;(2)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高。CT 等解剖成像技术对比较明显的组织结构改变有比较好的显示,然而对其病理性质有时难以确定。PET基于代谢成像,显示的是各组织的代谢断层影像,对于确定结构改变的病理学性质具有比较好的鉴别能力。因而,PET是一种非创伤性的,通过定量检测正常和病变组织的代谢功能成像的影像技术。
Whiteford等报道PET检测肝转移的敏感性为89%,而CT为71%,特异性两者相似,分别为98%和92%。在被认为现有肝外转移的病人中,PET发现其中的20%伴肝转移。Ogunbiyi等报道PET诊断肝内多发转移的敏感性同样优于CT、MRI进行对比。FDG PET/CT在临床并不仅仅用于肝转移的诊断,对治疗后疗效的监测亦优于其他解剖显像。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