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胃病大麻烦,胃癌、胃炎、幽门螺杆菌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是怎么样一个过程?研究发现,对于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病率较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会导致胃部出现问题。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容易发生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不及时干预,会进一步造成胃黏膜的反复损伤,黏膜萎缩,肠化生。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幽门螺杆菌Hp
幽门螺杆菌缩写为Hp,是一种可以在胃中存活的革兰阴性细菌。它具有很强的耐酸性和生存能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可以在胃中存活的细菌。据统计,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80%。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体,因为慢性胃炎患者中90%-95%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远高于其他人群,同时,如果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此外,幽门螺杆菌也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医治幽门螺杆菌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幽门螺杆菌容易引起幽门螺杆菌病,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结肠息肉、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甚至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鉴别诊断时一般采取幽门螺杆菌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时,提示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目前的研究认为两者有关联。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也高。在动物实验中,小鼠胃粘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胃癌的发病率高于对照动物组。胃癌的病程进展时间较长。幽门螺杆菌阳性不代表以后一定会得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只是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很关键。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
目前普遍认为的过程: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一、浅表性胃炎:
常吃辛辣食物,可能经常刺激胃黏膜,引起或诱发浅表性胃炎。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饮食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规律,按时吃饭,营养合理,不要暴饮暴食。如果Hp阳性,采取积极抗Hp治疗。
二、萎缩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没有及时干预,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上皮细胞有变性,细胞形态改变,正常细胞形态缩小,胃炎由浅表性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三、肠上皮化生:
指在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化为一种叫帕内特细胞或者杯状上皮细胞的小肠和大肠黏膜组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替代的一种异常现象。
三、胃黏膜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进一步发展:
当出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称之为癌前病变,离胃癌有进一步。不典型增生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需要积极服用促进黏膜恢复的口服药物。
四、胃癌:
长期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肠化生和重度异型增生,有癌变风险,或发展为胃癌。早期胃癌应积极治疗。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变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干预,因此建议大家健康饮食,按时体检。
如何预防Hp感染和复发?
1.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非常普遍,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家庭成员应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
2.选择有效的药物和方案进行初次治疗,尽量彻底治疗。
3.治疗后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如果复发,可以再次治疗。
4.中国饮食是圆桌文化,幽门螺杆菌其实就是一种被吃掉的细菌。必要时使用公筷,可以有效避免感染Hp风险。
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