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表皮细胞腺癌治疗新思路
管状表皮细胞腺癌(RCC)是一类对化疗十分耐受,而且存活时间非常短的恶性肿瘤。目前大部分抗癌药物都是通过引导癌细胞的凋亡,而癌细胞发生的抗凋亡突变或许是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但是,近来研究鉴定出了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即不依赖caspase蛋白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这或许可以为肿瘤的杀伤提供其他思路。
TNFa可以通过介导caspase 8的激活来介导细胞凋亡,其中需要胞内蛋白TRADD、RIPK1、TRAF2以及FADD的参与。此外,TNFa引发的坏死性凋亡则需要依赖TRADD、RIPK1以及RIPK3。Caspase8的激活可以抑制坏死性死亡,因而在缺乏FADD或caspase8的细胞中坏死性凋亡现象更为常见。
首先,RIP1可以通过C端的Death domain与TRADD结合,之后RIPK1与RIPK3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可以将MLKL蛋白磷酸化并介导细胞的死亡。在某些细胞中,磷酸化的MLKL可以与线粒体表面去磷酸化酶PGAM5以及细胞浆中的GTPase Drp1结合。PGAM5将Drp1去磷酸化,从而增进其活化并较终引起线粒体的碎片化与细胞的死亡。此前研究发现Drp1功能的缺失可以缓解细胞的坏死,除此以外,在Drp1 606位丝氨酸的磷酸化可以增进Drp1的活性以及肿瘤的生长。这一信号通路可以为我们的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JR Bradley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来一期的《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
首先,作者对RCC中RIPK1与RIPK3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RCC中RIPK1与RIPK3的表达量十分显著,而且在受到TNF刺激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上调。
之后,作者检测了在TNF刺激的情况下坏死性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胞内MLKL蛋白358位丝氨酸发生了磷酸化,同时,Drp1蛋白616位的丝氨酸也发生了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了5-10倍。通过免疫荧光的手段,作者发现在受到刺激后癌细胞中MLKL与RIPK1-RIPK3的相互作用也得到了加强。
进一步,作者分别利用凋亡与坏死的抑制剂对RCC进行刺激,结果显示,两类药物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的死亡,这说明RCC的死亡既存在凋亡也存在坏死。
综上,作者证明了RCC的坏死也是其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为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阅读:液体活检辨别前列腺癌类别 新型药物延长肝癌患者寿命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