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被饿死是一场漫长的路途
较近,Science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癌症领域一场持续了近17年的学术争议,并记录了该争论的新的研究进展。现在,让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十几年前,重新了解故事的起源、冲突和发展。
1999年,爱荷华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生物学家Mary Hendrix带领团队发现一个有悖于传统认知的新现象:癌变细胞本身会形成类似于血管的通道,负责血液、营养物质、氧气的供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期刊。
但是,文章一出就造成了以加州大学旧金山校区的肿瘤血管生物学家 Donald McDonald为主导的科学家们的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Hendrix团队对研究数据的解析有误。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肿瘤会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的“供应链”进入肿瘤,这一过程成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然而,Hendrix团队认为,肿瘤细胞本身有时会构建它们自己的血管,他们将这一过程称作“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
2000年3月,数百名科学家齐聚一堂,专门针对这一争议进行探讨,并希望得出较终定论。可惜,双方都坚定自己的观点。Hendrix表示,这种拟血管通路意味着肿瘤会形成自己的微循环体系。而McDonald却反驳认为,这种通道只是结缔组织的折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血管。辩论会较终以“平局”结束。
时隔十几年,这一争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圈。可是,Hendrix及其他支持该理论的科学家们并没停止研究的脚步,通过潜心研究,他们已经可以绘制出完整的流程图,包括肿瘤细胞如何构建自己的拟血管系统,这一系统又是如何影响癌症治疗和预后。
“饿死”癌细胞?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由来
“血管生成拟态”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它打击了“肿瘤如何获得血液供给”的主导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哈佛医学院Judah Folkman团队就发现,肿瘤之所以可以扩增是因为它们增进血管生成,这些血管会为快速分裂的癌细胞提供营养、氧气的新血管。所以,他推测,阻止这些血管与肿瘤细胞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饿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DNA先驱James Watson曾宣言,Folkman的方法将在2年内治好癌症。Folkman曾努力说服不少质疑血管生成的学者。然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制药公司才陆陆续续地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制剂。
可是,遗憾的是,此类带有美好愿景的药物并没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一些药物已经获FDA批准可用于癌症治疗,比如较早的一个获批的阿瓦斯汀(Avastin)以及拜耳的多吉美(Nexavar),可是它们只是暂时延缓肿瘤的生长,而且肿瘤往往会对其产生耐药性。
所以,Hendrix团队怀疑,肿瘤可能存在其他获取血液的途径。
“血管生成拟态”或为肿瘤提供营养、氧气
原先,Hendrix 团队以及爱荷华大学病理学家Robert Folberg一直致力于研究为何一些黑色素瘤是致命的,肿瘤细胞传播迅速并较终引起病人死亡。他们将人类黑色素瘤细胞放置于模拟细胞外环境的凝胶中,结果发现,细胞可以在凝胶内迁移,且会形成网状通路。
通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网状通路并非传统的血管系统,然而它们类似于血管,因为它们含有红血球。然而这些类似血管的通道缺乏通常生成血管必需的血管内皮细胞。这预示着,这些通道是癌细胞本身生成的,即“血管生成拟态”。文章于1999年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期刊。
但是,论文发表数月后,该期刊就登载了反驳这一观点的评议文章,由McDonald 及其它两位学者主笔。他们指出,该文章存在漏洞,比如没有证明血液是否通过这一特殊血管系统传输,这些新血管里的血细胞可能是从传统肿瘤血管中泄露出来的等等。由此,“血管生成拟态”的论点并不具备说服力。
Hendrix团队承认,文章发表的时候,他们没有获得全部的答案。可是随着后来研究的深入和扩充,现在“血管生成拟态”理论已经完全站得住脚。
首先,他们已经确定这一拟血管系统存在于多种肿瘤中,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骨癌和肾癌等等。另外有间接证据表明,当这些血管生成后,肿瘤病人的生存几率会下降。
除此以外,科学家也已经证实,这一系统确实负责运输血液。2008年,Folberg团队将荧光染料注射眼部长有黑色素瘤的病人体内。结果显示 30秒内,染料通过病人的循环系统进入眼睛,并出现于病人肿瘤的拟血管内。
可是,McDonald仍然持怀疑态度。包括北卡罗莱纳大学血管生物学家Drew Dudley在内的其他科学家认为“血管生成拟态”可能确实存在,可是依然需要进一步证据证明。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显著发生在癌症病人身上,也不清楚它确实是造成血管抑制剂不能产生好疗效的关键原因。
为何可以生成血管?也许与癌症干细胞有关联
只有些癌细胞具备生成血管的能力,它们可能与所谓的癌症干细胞有关联。已经有研究称,它们具有耐药性以及分化成不同细胞的能力。而且,这些可以生成“血管生成拟态”的癌细胞会释放抗凝血化合物。
为何癌转移?拟血管系统也许提供捷径
这些由癌细胞本身生成的血管可以确保癌变细胞获取血液。“血管生成拟态”系统还会增进癌细胞转移至其他部位。去年,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家Greg Hannon团队通过标记乳腺癌细胞中的一段特殊核苷酸序列追踪癌变细胞,并将其注入小鼠体内,结果显示一些癌细胞会形成肿瘤,一些癌细胞发生了转移。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Hannon团队发现,较易发生转移的癌细胞会高度表达两个抑制血液凝固的基因。让团队意外的是,起源于这些转移细胞的肿瘤同样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当研究人员抑制这两个基因的表达,肿瘤的拟血管通道数量会下降,这表明这两个关键基因会诱导这些血管网络的形成。
Hannon表示,基因会以两种方式增进肿瘤的生长:一是刺激拟血管的生成,二是防止血栓阻塞,从而确保营养物质、氧气持续稳定的供应。
抗癌新思路?“血管生成抑制剂”会反过来刺激肿瘤的反抗
牛津大学的组织病理学家 Francesco Pezzella表示, “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形成的又一条独立于传统血管形成方式的新途径。所以,“血管生成拟态”又面临着另一个重大考验:研究人员以肿瘤自身生成血管作为靶标,研发出阻止这一过程的药物,希望它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目前,该款药物已经在美国、中国台湾开启了较早的一个临床试验。假如试验成功,自然会为Hendrix团队坚持了近17年的结论“正名”。另外,它还可以解释为何癌症治疗领域较炒作的一些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表现不佳”了。
台北的生物技术公司TaiRx正在探索另一种方法。TaiRx较初开发的药物CVM-1118,一种植物提取物的衍生成份,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TaiRx副总裁Yi-Wen Chu曾经的博士导师就是Hendrix。他将该药物送至Hendrix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它是否可以阻止“血管生成拟态”。结果证实,CVM-1118确实具备这一功能,它可以抑制基因Nodal,该基因调控癌细胞干细胞的过程。
今年,TaiRx已经启动了临床Ⅰ期试验,以评估CVM-1118针对不同癌症的有效性。虽然CVM-1118是较早的一个以“血管生成拟态”为靶向的药物,然而制药公司正在努力开发其他药物。
近来,Hendrix被认命为美国谢伯德大学的校长。回顾这场维持了十几年的争议,她表示,“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然而假若这能衍生出对抗癌症的新方法,将是有价值的。”
荐 相关文章
